本港醫療史寶庫 穿梭疫境探索未來
香港醫學博物館

位處上環一帶的太平山區,向來予人一種悠然隔世的寧靜之感,實在難以想像它在一個世紀前曾經是個被鼠疫蹂躪、烏煙瘴氣的疫情重災區。聳立於半山堅巷,前身為「細菌學檢驗所」的香港醫學博物館為法定古蹟,屹立該地近120年,除了是座「活歷史」見證了整段變遷外,至今還擔當着承傳本地醫學文化的重任,將歷史教訓與公共衛生課題揉合於公眾眼前。相信尤其大家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探遊這個力抗傳染病的起點,會為您帶來不一樣的感悟。

提起香港近代重大醫療事件,目前仍然未平的「新冠肺炎」,與及03年爆發的「沙士」必定令大眾猶有餘悸。但若要數本地史上首場較嚴重疫症,就不得不說於1894年爆發、擾攘近30年和死亡人數多達2萬人的鼠疫。而香港醫學博物館這座處於半山的紅磚古蹟,正正就與這群不請自來的「過街老鼠」有莫大淵源……

回顧英治時期歷史,政府將堅道以上的地方劃分予洋人居住,至於居於中區的華人則需遷往堅道以下的太平山區,所及街道包括:太平山街、必列者士街、樓梯街、四方街等,還有幾條現今已消失的街道,例如太平里、央樂里、剦皮巷等。當時華人所住一帶的樓房都被稱為「咕喱館」,一層至少擠進五、六十人。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助理館長(傳訊公關)蔣思家以館中所展出的唐樓模型分析,指出當時的建築設計為何令太平山區成為日後疫情肆虐之地。「由於屋與屋之間幾乎沒有通風設施及窗戶,樓宇都以『背靠背』式的緊密排列。加上人畜共住,單位又欠缺妥善去水設備,惡劣的衛生及居住環境根本不宜居住,因而導致疫情更加嚴重。自鼠疫後也令往後的建築條例有所改變,政府限制每幢樓宇的窗戶數目及面積,樓宇之間亦需設有後巷分隔,讓空氣對流。」

當時為了預防及控制疫情,政府於1906年在疫區啟用「香港細菌學檢驗所」,是本地第一間為公共衛生及醫學而建的實驗室,及至1996年才活化成本地富有特色的專題博物館 ─── 香港醫學博物館,成為印證香港經歷鼠疫的重要遺蹟。除了展示本港醫療發展外,更提供公眾教育服務,乃世界上同類醫學博物館的首間。同時,對比起其他歷史建築,館內陳設並沒大量加設圍板防護,例如工藝精緻的樓梯扶手更可讓訪客觸摸,讓大家親觸歷史!

博物館經常舉辦各式醫療教育展覽,助理館長蔣思家在「中醫與科技結合──3D針灸銅人」展覽中,示範如何以儀器互動,讓大家認識人體穴位及經脈位置。
建築足跡 體現務實

博物館樓高兩層並設有地庫,是香港少數現存的20世紀早期建築,所採用的是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博物館正門再落石級而至,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是優雅古典的紅磚外牆,還有正門最上方的瓶形尖頂飾,造型仿照實驗室所用的燒瓶或藥瓶;而屋頂兩旁向外伸展的方尖白柱象徵着探索精神,寓意一眾病理學家銳意探尋病源,為對抗傳染病奮進,深切體現獨有的設計特色。

欣賞過大樓外觀,步入這幢百年建築內就會發現此處入口相較其他城市,甚至比本地博物館的還要矮小狹窄,而位處山坡的選址更不能稱得上交通便捷。然而想深一層,昔日檢驗所的設立最初根本只為進行研究,設於半山疫區亦是為了方便當時工作人員,故未能如其他博物館般堂皇或方便遊人前往。

博物館入口外的中草藥園「天欣園」種滿超過200種珍貴藥用植物,是本地罕有學習中藥的園地。園中所聳立的銅像為醫生兼細菌學家阿歷山大.耶爾辛,他於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期間,發現鼠疫桿菌為疫症根源,對治療鼠疫有重大貢獻。

建築師的巧思可見於大樓之內,在英式的建築原理中同時亦注入中國色彩。由拱門進入,可見寬闊的木樓梯設計莊重簡樸,扶手的「口」字型雕飾令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吉祥」之意,為愛德華式建築中罕見的設計細節。繼續沿樓梯拾級而上到達大樓頂層,即可見帕拉第奧式的窗戶,是三重彩色的玻璃大窗,而位於同一層按原貌保留的實驗室,內裡同樣設有偌大窗戶,除了是加強建築物的空氣流通,更重要的是令實驗室有充足光線。由於百多年前的香港電力供應不多,冷氣欠奉之餘亦沒有足夠燈光設備,檢驗所的科研人員其實非常依賴自然光線,尤其是在使用舊式不帶燈的顯微鏡時,窗邊充裕的自然光對當時的化驗工作就更為重要。

大堂入口上方的木雕通風柵,主要是讓主樓梯透氣,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都流行將牆板塗成白色。
往大樓頂層的梯間可見帕拉第奧式粉紅玻璃窗戶,令室內可以有充足陽光。

走到上層外圍的迴廊,此處的陽台是不少殖民時期建築的特色,是相當配合香港熱帶氣候的實用設計,既可為工作人員提供寬敞開揚的半戶外休憩區,走廊的木條百葉窗則又同時避免陽光直射房間,令溫度上升。整幢樓宇實而不華及光猛通爽的設計,均為當時檢驗所注重衛生整潔的佐證。

大樓頂層外的「觀景廊」陽台可見殖民時期建築特色,附有百葉窗的設計令空氣流通,由於圍欄較矮怕生危險,故一般不作對外開放,只用作特別活動。
踏進歷史 對照今昔

歷史之所以會循環,或多或少是因為人類彼此的共性,面對恐懼與未知,無論百年前後其實我們都有着同樣心理。為了控制當時鼠疫疫情,政府立例「清洗太平地」為疫區一帶樓房單位消毒,其他的防疫措施更包括挨家挨戶搜尋病患者、快速處理屍體、將病人隔離至醫護專船等。於博物館梯間所展示的、由90年代插畫師陳啟賢先生所繪的三幅畫作,除了重塑當時人畜共處的惡劣居住環境,更描繪出市民對政府人員執行防疫措施的抗拒與擔憂,希望避過隔離與追捕。加上鼠疫爆發首十年仍未找到病毒源頭與治療方法,換個時地思考,情況也許與現今疫情下的人事有所相似,面對維持超過一年的「新冠肺炎」,經濟不景及失業人數大增…… 或許至今再觀賞畫作時,大家都會有所體會。

大堂梯間三幅畫作分別描繪當時華人居住的惡劣環境,右圖顯示政府人員到住處捉拿染疫者的情況與其家人的驚恐狀態,家人甚至用木條支撐死者身軀裝作麻雀耍樂,以避職員耳目。

香港醫學博物館自開館以來一直希望向市民大眾宣傳公共衛生知識,而於爆發「沙士」後,館方特意開設「沙士口述歷史檔案精選」展覽,除了介紹「世紀疫症」的始末、醫學界如何尋找病毒源頭,更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口述歷史,以第一身角度親述當時在崗位上如何面對疫情。雖然18年後的今天嚴重疫症再次橫行,但對曾經歷「沙士」一疫的港人來說,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已懂得比其他國家的市民更早戴上口罩,做足勤洗手、消毒等個人防疫。雖然我們在「疫」境中無法完全掌控生命,但當年難忘的經歷的確能為我們應對同類挑戰而作出更好防備。

博物館不單勾起人們對本地醫療歷史的回憶,當中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更加賦予我們勇氣共同面對未來更多未知的挑戰。至於肩負博物館進行內部復修及管理工作的重任,政府自1995年起就授權由「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負責,但面對日常營運及發展的龐大支出,助理館長蔣思家就盼望多獲大眾捐款支持。「學會為非牟利慈善組織,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每年的籌款晚宴,但去年卻因疫情關係而暫停,即使計算博物館的入場費及出售紀念品所得收益,其實亦只有微弱幫助。」博物館至今已有超過百多間學校及機構、逾50萬人參觀,要令建築物經得起歲月洗禮及維持古蹟的良好狀態,除了進行定期復修,還需要訪客自重,珍惜館方逾廿載的保育心血。

香港醫學博物館歷史進程

珍貴館藏印證醫療技術進步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展覽廳
「香港衛生及醫療發展史」展覽囊括過去170年重要醫療事件,更展示今昔醫療器具對比。例如在即棄塑膠針筒未出現前,以往的醫護人員只能使用玻璃注射器,但卻需要消毒才可重覆使用(右上);此外,現今的成藥都是經工廠大量生產,除了形式多樣,劑量亦更準確,但舊日的藥丸則需靠人手分割(右下)。
於該展覽廳內有座「背靠背」唐樓模型,展示當時太平山區華人聚居的擠迫情況,後來因為疫情猖獗,大部分樓宇已被夷為平地。
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展覽廳
場內設有「非典型肺炎展覽」,站在透明儀器下,可集中聆聽各界人士的口述歷史短片,重溫當時業界內外如何應對疫情(左);乙型肝炎病毒模型(右上);豬流感病毒的起源(右下)。
探索關於傳染病的常設展覽,訪客可透過互動展品及遊戲了解生活方式對發病和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
東華三院展覽廳
展廳介紹了東華三院的早期發展,亦記錄了人體脾臟在中西醫學下的治療分別。

富衛保險展覽廳
地下另一常設展覽「人體結構」屬「創建新體驗」系列展覽之一,除展出由香港大學「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借出的人體器官標本,及以3D技術打印出來的人體器官外,亦有影片展示生命的誕生過程。
利用嶄新媒體包括3D技術揭示人體內部系統運作及結構,以有趣方式探索人體奧妙。
舊病理檢驗室
上層的「舊實驗室」保留1906年檢驗所啟用時的陳設,例如壁爐及實驗室長枱等。當中展示檢驗所的工作,包括監控鼠疫、水質檢驗,以及製造疫苗等工作。右圖為實驗室門外的貨物升降機,需以人力拉動,用作運送培養基及消毒儀器等用具至各化驗室。
「電燈柱掛老鼠箱」這句話年輕一輩或未曾聽聞,但對上一輩的人而言卻是「生活日常」。「老鼠箱」是當時市政局用以收集死老鼠,內裡裝有消毒液體,並由清潔工人定時清理。
各種化學液體 (左);30年代配藥工具 (右上);瘧疾診斷用品 (右下)。
底層展覽廳
踏進地庫,可看到檢驗所當年為香港市民製造牛痘疫苗的工作,讓市民預防天花病毒。栩栩如生的模型模擬出當時替小牛接種牛痘的情景,展示製造天花疫苗的過程。另有麻醉藥的發明與演進,以及香港牙醫學發展的闡述。
中國傳統草藥店
除了館外所設的草藥園,地庫的「草藥堂」亦有展出經精製的草藥及藥材,饒富教育意義。

參觀資訊
博物館專題導賞
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已有不少學校及團體參加導賞,由導賞員分享歷史,增進大家對本地醫學的認識。
導賞團分為4個主題:
.古往今來公共衛生、撲滅及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展
. 香港醫療及衛生服務發展概述
. 概述和比較傳統中藥和西藥
. 建築風格鑒賞及法定遺蹟的保育工作
 
太平山醫學史蹟徑導賞
介紹館外與香港醫療發展相關景點與故事。

鳴謝: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提供部分圖片

香港醫學博物館

香港上環半山堅巷2號
導賞團查詢:2549 5123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六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1時至5時
逢周一休館

入場費:
.成人 ($20)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及6歲以下小童($10)
.家庭套票(包括2位成人及最多3名兒童$50)

Facebook: 香港醫學博物館
Website: www.hkmms.org.hk

Text: Chelsea
Photo: Henry

CentaLife Issue 29:Season 2 / 2021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1_2Q_29/mobile/index.html#p=20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