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70年
九龍城石屋家園

石屋由花崗岩及混凝土築建而成,石製的外牆有利隔熱,還可達冬暖夏涼的效果。

隨着港鐵屯馬線已經全面貫通,九龍城一帶的交通變得更為便捷,近月就吸引了不少區外人專程入「城」玩樂。雖然現已無法近距離親睹飛機於樓宇間劃過天際,亦再不見昔日錯綜複雜的九龍寨城,但如果想在這傳統老區尋找香港舊貌,於上世紀已屹立在聯合道的「石屋家園」相信不會令您失望。石屋雖然未稱得上百年古蹟,但卻是市區內歷經二戰時期的重要地方,建築設計融會了當年新舊時代交替的特色,將時光定格在70年前!

從石屋窺探歷史

以懷舊冰室為活化主題的「石屋家園」,早於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位處侯王廟的對面馬路,並夾於兩間書院校舍之間,若非外圍掛有「石屋咖啡冰室」的巨型海報,平日路過還真可能會和外觀沉實的它擦身而過,但在石屋實而不華的花崗岩背後,所承載的一段香港面貌卻非常值得被發掘細看……

啟德機場告別港人之前,曾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為九龍城寫下人所共知的輝煌歷史,但當中與石屋有關的小章節大家就可能未曾聽聞。「石屋」原址的土地於19世紀末曾由清朝何氏大族擁有,建有兩排村屋,名為「何家村」;但至日佔時期,日軍就將多條位於九龍城的村落拆卸,利用建材擴展啟德機場;戰後,為安置受影響居民,政府撥地予居民於聯合道一帶興建平房,先後改名為「侯王新村」及「侯王廟新村」,更成為二戰後移民聚居的寮屋區,聚集了大量南移到港的內地人。

寮屋區一帶到50年代亦逐漸變成五光十色的「夢工場」,曾開設多間著名電影製片場,如「長城片場」、「世光片場」、「友僑片場」,陳寶珠、蕭芳芳、馮寶寶等當年紅極一時的影視明星都經常出入拍攝;隨片場陸續遷出及分租,70年代就換上各種工廠進駐,例如五金廠、電鍍廠、牙膏廠等;至2001年為配合九龍城的市區發展,「侯王廟新村」被全面清拆,就剩下現址僅存的石屋。雖然由40年代淪陷時期至今,只佔歷史洪流中短短數十載,但石屋卻見證着時代與社區的騰飛發展與蛻變。

60年代石屋一帶
長城片場

二戰後的香港家園

置身香港這個石屎森林,或者早已對密集式的摩登建築見怪不怪,但看到園內只有兩層高的簡樸石屋反倒會令人眼前一亮。石礦業曾是本地興盛產業,出產的石材除可自給自足更能遠銷海外,而石屋的外牆就是以花崗岩(又稱麻石)砌成,是當時便宜又流行的物料。石屋家園旅遊中心主任陳瑞賢指出,這裡由一排五間31至35號單位組成的中式樓房,大約建於1945至1949年間,正正就反映出香港民居於二戰後初期的建築特色。「整排石屋的設計是40年代典型的基層民居,獨特的金字形屋頂是由筒瓦和板瓦鋪砌,瓦片之下則以木椽及桁樑作承托,將整個屋頂重量卸到石牆,所採用的傳統中式建築方法已難再在現代建築中找到。」

31號石屋曾是「藍恩記」山墳墓碑廠,門口保留昔日白底紅字的招牌。不過遊人可別以為這裡還接墓碑訂單,因為舊址已變成「旅遊資訊中心」作為訪客諮詢服務。
「旅遊資訊中心」提供各款「石屋」特色印章及印台,遊人參觀完石屋不妨「盦印」留個紀念!

大眾的生活模式總會順應時代進步不斷改變,而在園中保存得最完整的32號單位內,大家就可再次體會香港基層戰後的生活面貌。單位經活化成為「文物探知中心」,原有的廚房及旱廁都有盡量按原貌保留,雖然當中的石灶、煙囪、石磨等工具及設計已被時代巨輪淘汰,但想當年卻是家家戶戶煮食必備;而旱廁更是如今文明社會罕見,大小二便一律室外解決,當然更莫奢想有完善的沖廁設施。另外於32號單位的二樓就有常設展覽介紹石屋及九龍城的歷史與發展;展板一旁亦展示了昔日家居環境,內裡傢俱陳設均充滿「年代感」,諸如碌架床、樟木籠、狀元箱等,牆上的紗櫃於復修前更已一直存在,置身其中果真令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文物探知中心」內的廚房反映40年代仍然使用石灶及柴火煮食的情況,牆上樓梯形的設計其實就是空心煙囪用以排氣。出去門外天井,可見被保留的原裝旱廁,如廁地方不單狹窄,衛生及私隱度亦欠奉,後來居民都逐漸改往公廁去。
常設展區旁展示戰後基層的簡樸家居,可見當時居所並沒多餘擺設,碌架床下甚至已經放有鐵痰罐、洗面盆、紅白藍袋等實用品。所展出的生活用品,部分都是由老街坊所捐贈,當中從前用以擺放衣服的「樟木籠」,因氣味強烈有驅蟲作用,而收納嫁妝的「狀元箱」就有希望孩子長大能高中狀元的好意頭;而未有雪櫃的年代,就會用「紗櫃」儲物,可防昆蟲又通風,令食物不易變壞。
32號室二樓除了設有「石屋.龍城導覽」常設展區外,亦有短片以供觀賞,讓人更了解石屋的由來。

旅遊中心主任陳瑞賢更娓娓道來另一段有關石屋的戰後故事:「當時有大量難民來港落地生根,政府曾發牌予助產士為孕婦接生安胎,故如今冰室的原址就曾開設留產所應付需求,減輕醫院負擔。」時至今日,位於33號地下、34至35號單位的冰室以社企模式經營,為青年提供就業及實習機會,牆上的海報及舊式搪瓷碟、地板的水泥花階磚等佈置都彌漫着懷舊味道,安閒舒適的環境氣氛與當年戰後的日子已經截然不同。在這裡寫意地呷呷咖啡的同時,不妨也回味一下上世紀的香港家園點滴,珍惜現在擁有的富足生活。

在石屋外的「明陣花園」,地下的圖案有助遊人沿路沉澱思緒,透過步行默想回顧生命及靜化心靈,是區內唯一開放予公眾的「明陣」,提供特別的靜修空間。

活化建築連結社區

石屋家園於2008年納入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負責營運,自2015年對外開放。活化工程在盡量保留石屋舊貌的同時,亦加建了二樓走廊平台,輪椅人士也可由此進出單位參觀。「石屋除了有常設展覽,亦有定期更新的季度展覽,以往就曾籌辦有關美東邨、啟德機場、龍津石橋等圍繞九龍城趣聞軼事的專題展覽;我們舉辦的導賞團,除了可以認識石屋歷史及建築特色,更會帶遊人發掘九龍城區新舊交融的面貌,探尋區內文化。」陳瑞賢說。

活化過程中在單位外圍所加建的二樓平台,除添置椅子予遊人休息,亦可同時作為無障礙通道;有需要人士可由地下搭乘升降機,經寬闊走廊進入上層單位。
石屋保留中式設計的門戶,置有木鎖和石插孔。
現時季展正以「小潮州」為主題,預計展期會至10月尾完結,下期主題將會圍繞九龍城區內的一間老店「永成文具」,大家密切期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石屋家園」不單向公眾呈現石屋舊貌及歷史,更有提供不同活動及服務令這座古老建築活起來,即使已經了解過此處的故事,都仍然有其他吸引之處令人一訪再訪。此處所舉辦的各類工作坊深受街坊歡迎,舉辦以來更多次重開,例如手沖咖啡、土耳其馬賽克燈、手作首飾等;園方又會與區內不同組織合辦嘉年華,以攤位活動及遊戲增進社區鄰里感情;至於專為「老友記」而設的痛症治療班、伸展運動班等就照顧區內長者的需要,令他們可以獲得合適的健康資訊;「石屋家園桌遊室」更提供超過300款人氣Board Game,並有專業桌遊導師從旁講解,成為了親子及好友同樂的聚腳地。

活化後的「石屋家園」不只是留住上一代的某段歷史,更不斷將新鮮感帶到這座建築之中,令上世紀的石屋連接現在與未來的一代,讓昔日文化及歷史價值得以傳承,體會我城家園在歲月之下的種種變遷。

石屋咖啡冰室  懷舊風情

室內裝潢均充滿懷舊味道,地下保留了20至70年代流行的原裝水泥花階磚;設有兩層室內座位、露天雅座及冷氣包廂,提供早午餐及下午茶餐,最適合遊覽過後於此歇歇腳、品嘗美食。

多元化活動  迎合各方興趣

石屋家園舉辦多元化活動,適合不同年齡層朋友參加,讓石屋連結社區居民。


九龍城尋寶

穿梭於九龍城就如揭開一本歷史書,區內大街小巷隨時都藏有不少歷史瑰寶,而「石屋家園」附近就有以下三個特色古蹟建築,下次到訪石屋不妨順道逛逛。

九龍寨城公園‧法定古蹟

從清代的軍事前哨站演變成20世紀的貧民窟,「三不管」的特殊問題令九龍寨城成為罪惡溫床。如今寨城已改建成公園,其中園內兩塊位於城寨南門,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崗岩石額、殘存的地基、排水溝及石板街等都是見證歷史傳奇的重要遺跡。

地址:九龍城東正道
伯特利神學院‧二級歷史建築

學院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上海的「基督教伯特利教會」,亦曾改名為「伯特利聖經學院」。兩座對稱的半獨立式洋房屬折衷主義風格建築,並融合新古典主義元素,外觀面貌反映時代要求,是區內富殖民地色彩的歷史建築。現時學院除提供神學學士課程,亦設有碩士及博士課程以供報讀。

地址: 九龍城嘉林邊道45-47號

侯王古廟‧法定古蹟

雖然古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但據廟內刻有「雍正八年」的古鐘推算,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或更早,即已有近300年歷史。於石砌高牆上的古廟用以供奉「楊侯大王」及其他神祇,除了以花崗岩石柱及木樑架支撐的屋頂值得留意之外,廟宇內所收藏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亦不可錯過。

地址:九龍城聯合道130號

鳴謝: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提供部分相片


石屋咖啡冰室 週二至日 8:00 – 18:00(逢週一休息)
文物探知中心 週二至六 10:00 – 17:30,週日 12:00 – 17:30
(逢週一休館)
明陣花園  每日 6:30 – 22:00
桌遊服務 週五至六 18:30 – 22:00
免費導賞服務 週二至六 10:30及14:30,週日 14:30

Text: Chelsea
Photo: Henry

CentaLife Issue 31:Season 4 / 2021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1_4Q_31/mobile/index.html#p=21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