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紓解房缺

房屋問題一直是港人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也是近年香港社會紛亂的問題根源。樓價颷升,年青人置業無望,因而積壓了怨氣。弱勢基層困居劏房,居住環境惡劣,輪候公屋卻遙遙無期。貧富懸殊日益加深社會矛盾,更逐漸危害香港的穩定發展。縱然,要理順這千絲百結並非容易,更非朝夕可達,但我們總不能翹起雙手,坐困愁城。筆者最近獲邀參加2018扶貧委員會高峰會,喜見政府以社會房屋為方向,積極從房屋問題開展扶貧措施,雖然杯水車薪,至少看出當政者的誠意和努力,鼓勵官商民攜手合作,逐步打開新局面。

所謂的社會房屋,也就是等待搬上公屋前的過渡性房屋,是解燃眉之急的臨時性房屋。其實,過渡性房屋並非新鮮事,香港的公屋類別中亦曾有臨時房屋區,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但又暫時未符合公屋資格的災民。當年的臨屋,只是一層或兩層高以木板或鋅鐵搭建而成的平房,室內空間狹窄,不設廚廁,衛生環境不甚理想。據統計,全港先後曾有94個臨屋區,全盛時期,居住人口達4萬戶,逾13萬人。九十年代中,臨屋區逐步清拆,港府以中轉房屋取代。2001年,位於西貢的沙角尾臨屋區完成清拆後,臨屋區終於完完全全退出香港歷史舞台。

現時港府提出的社會房屋,主力由民間主導,包括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及要有光的「光屋」。現時單一整幢的社會房屋,是由社企「要有光」營運的「深井光屋」。這幢樓高5層的大廈,原屬九龍紗廠向政府租地興建的眷屬宿舍,自97年紗廠歸還地皮予政府後,便一直丟空。政府以象徵性的一元港幣租予「要有光」,由其自行籌組經費,進行翻新及修繕,然後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給由社工轉介的弱勢家庭。過程中,政府的許多部門也有參與,包括城規會、消防署等等。商界也積極參與,包括以低價或成本價承接工程的建築公司、設計公司、項目管理公司,還有捐出工程費用的慈善團體,以及捐贈電纜的電力公司等。一個只有45伙的小型住宅大廈,由獨自在郊區荒蕪,到被活化成為吸引基層家庭爭相入住的社會房屋,體現了官商民的和衷共濟,也見證了獅子山下香港人的團結精神。

香港土地資源珍貴,政府在覓地興建公屋時往往遇到各種問題,以至公屋新供應遲緩延滯。據房委會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有約28.3萬宗申請,但未來五年的公屋供應量,平均每年才約1.5萬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何時及怎樣才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相信這是特區政府首要重視的課題。作為商界或擁有多層物業的業主,大家也可在可行範圍內多想想,是否能參與社會房屋計劃。

房屋是具升值潛力的不動產,會因時間及地區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價值。倘若物業位處非核心區,又未具即時重建價值,許多業主會任其荒廢,坐等下次升值時機。其實,時間也有成本,自己用不著的,放在他人手裡可能釋放更大價值,社會房屋便是例子。我誠意邀請有閒置物業的業主,尤其是擁有統一業權的工廈業主,嘗試從這方面想想。與其丟空物業,何不低價租予社企做社會房屋,惠及他人,自己也有所得著。倘若有此機緣,中原慈善基金也願意提供協助,共襄善舉。讓我們群策群力,為紓解房缺而努力!

Centaline Club Quarterly Issue 17:Season 2 / 2018

揭頁版: 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18_2Q_17/mobile/index.html#p=3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