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心靈 自然咫尺間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英式小白屋於2010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現活化為中心展覽廳,舉辦不同專題展覽開放讓遊人參觀。

從鋼筋的狹縫中溜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是不少人在假日的指定動作,而原來距離城市一步之遙,就有着一片「寶地」等大家發掘;所說的是與香港大學為鄰的「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由西環濾水廠員工宿舍活化而成的建築群被評定為「一級」及「二級建築」,加上坐落於龍虎山山腰,山中有超過百種雀鳥及蝴蝶,更有松林碉堡、砲台等多個歷史遺蹟,難怪被喻為是蘊含豐富歷史及自然物種的「港島後花園」。

小小平房  見證歷史足印

香港地少人多,樓宇「向上發展」已是常態,城中花園平房可以說是寥寥可數,但在香港大學的山頭內卻屹立着一所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有130年歷史的平房。「這裡早於1890年已有看守水務設施的人員入住,防止外人破壞、偷水或污染水源,經活化後就成為中心的展覽廳。」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項目主任杜振南(Hugo)指平房昔日對出的濾水池更是全港最古老的濾水池之一,用以處理薄扶林水塘食水,但現時已改建成其他水務設施,亦不再屬於中心範圍。

薄扶林濾水池舊貌,後方可見當時濾水廠附屬平房。

至80年代,平房曾改為一般政府宿舍,政府園境建築師Stephanie Crockett亦是戶主之一。當時屋外除了泳池,更種有大量植物,聽說每到周末更會舉行花園派對,Stephanie一家都在山上度過了一段溫馨時光。Hugo說平房的結構及外牆都有按原貌保留及修復,建築風格雖屬於維多利亞時期,但細心留意的話其實亦會發現當中摻雜着華洋兩地的設計特色。「平房整棟建築都靠地台升高,加上屋外殖民地常見的遊廊,都有利隔絕地面濕氣和通風降溫。在中式瓦片鋪砌的屋頂上,就有西式煙囪接駁室內的壁爐讓人生火取暖。」

中心項目主任杜振南(Hugo)在展示當年建築相片,說平房住客之一、政府園境建築師Stephanie Crockett的家居風格充滿東方風情,更曾經吸引雜誌採訪。
接待處的壁爐保留舊日結構,瓷磚上的花紋則為Stephanie所畫 (左圖) 。展覽廳內的接待處,擺放着平房的建築藍圖以及昔日住客的生活照片 (右圖) 。
平房常見於濕熱氣候地區,除了會利用石礎升高整棟建築,亦多會於屋外設有迴廊,以達通風降溫效果。

在這棟建構講究的百年平房旁還伴有兩棟「二級歷史建築」,分別是原為廚房及宿舍的中心活動室,以及現為辦公室的紅磚屋。房舍與紅磚屋之間更曾經建有一堵牆將兩者分隔,前者住客多為當年的苦力工人,故住房設計就相對簡單,後者就曾經有水務署人員入住。後來到2008年牆壁拆卸互通三棟建築,方成為現今由環保署和香港大學共同創立的教育中心,向公眾展示龍虎山的歷史、生態、地質與人文故事,亦會舉辦工作坊及講座等活動,推廣自然探索。 

現為職員辦公室的紅磚屋(上圖)與白色小屋(下左圖)於1940年代曾被分割(下右圖),兩者於2009年同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平房融合中西建築特色,中式瓦片鋪砌的屋頂上建有西式煙囪。

事事好奇  與自然連結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從建築中知道大概,但你可能會懷疑,小小的教育中心又如何讓大家探索「大」自然?「生態或歷史上的知識當然可以透過展覽等活動傳遞,但我們更著重的其實是『公民科學』,鼓勵大家以實踐的方式親身接近自然。」Hugo說。原來要探索自然,不必定下如「科學家」般的宏大目標,只要抱持好奇心,普羅大眾一樣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

現正舉行的《動物的煩惱日常》展覽以小朋友視覺出發,利用各種遊戲讓訪客認識大自然動物與大家意想不到的分別與生活「煩惱」。 部分展覽遊戲更由室內展廳延伸至戶外空間,到訪時記得留意!展期至2022年2月中。
「眼看未為真」,用紫外光電筒照一照,就可以用昆蟲的視覺看世界!
蝴蝶園種有多種蝴蝶及其幼蟲愛吃的植物,例如「四大毒草」之一的「羊角拗」(右圖),吸引多種蝴蝶前來覓食。左上圖為擬旖斑蝶、左下圖為遷粉蝶。

所謂「走入自然」,又毋須動輒攀山涉水,而是從日常生活層面出發。中心內四個以紅磚堆疊而成的「觸感區」就鼓勵大家「手多多」,直接用手感受葉片的不同質感,或者用鼻子嗅一嗅花草的獨特氣味;在「有機閣」大家亦可發現運用「永續種植」概念設計的「香草螺旋塔」,巧妙利用「水往低流」的特點,令排水更順暢,加上日照和空氣濕度都會隨高低地勢改變,更有利種植不同特性的植物,仔細留意果真是隨處皆學問!

「香草螺旋塔」種有多種常見香草,如「到手香」、「芳香萬壽菊」、「魚腥草」等。
「觸感區」鼓勵訪客用手親身感受不同葉片的觸感。
於「生機池」旁邊生長的「青果榕」為當年住客Stephanie 30年前種下,所結的榕果是不少野生動物及雀鳥「至愛」,Hugo更憶述曾經在樹上見過果子狸,非常難得!
花園內種植了幾棵「紅皮糙果茶」,擁有鐵鏽色的樹幹,用手指摸摸樹皮表面更會掉出「鐵鏽粉」,為香港百種稀有及珍貴植物之一。
花園的紅外線攝錄機曾經拍下不少夜間的特別「訪客」,讀者們能認出牠是誰嗎?

認識自然始於生活周邊,Hugo認為若想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最重要的還是由心態出發。「為什麼夏天的蝴蝶會比冬天多?麻鷹的數量是否會受地區不同而有變化?有了假設,你就可以帶着『問題』走入自然,有目的地進行觀察,當中的主動性已經大大提高,你是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大自然的『答案』。」正因如此,除了一般導賞團,中心亦有利用毗連龍虎山郊野公園的地理優勢,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科研活動。例如生態速查、夜遊龍虎山、麻鷹普查等,由專家帶領參加者於指定路線,辨認物種及記錄數量,進行不同的實驗假設,再一同分享發現和討論,提升參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洞察力,往後便可將調查技巧應用於不同的自然環境。

「生態速查」活動根據不同物種的出現季節,帶領參加者在指定範圍內搜尋及辨認物種,為普羅大眾都可以參與的科研活動,深入了解動物們的生態習性。
中心舉辦的「麻鷹普查」曾與參加者到馬己仙峽道、西貢碼頭等地方研究麻鷹在香港渡冬數目。

重啟五感  被自然療癒

「我現在邀請大家做一個深呼吸,感受空氣被吸到身體哪個位置?再呼氣,感受一下胸口、肚子的起伏……將注意力轉到皮膚,你的手背、額頭、臉頰、曝露在空氣的皮膚、被衣服遮蔽的皮膚,不同部位的皮膚所感覺到的有否不同?合上雙手觸摸另一隻手的手背、手心、紋理,雙手有何感覺?」以上都是中心項目經理鄭頌賢(Joanne)在「森林浴」體驗內,以嚮導角色向參加者發出的「邀請」,以感官包括視、聽、嗅、味、觸覺探索當下,利用不同方法觀察自然、深入感受身邊動態。

森林浴體驗中,參加者需要放下工作與手機,以嚮導建議的方式與自然交流。右一為中心項目經理鄭頌賢Joanne。

「森林浴」按字面解說即沐浴於森林之中,是日本林業廳於1982年提出的概念,希望都市人與自然重新連繫。Joanne表示,雖然「森林浴」一詞是80年代才衍生,但當中涉及的內容卻是大家的原始習性,不論在任何地方生活的人都曾經與大自然共存,只是後來「都市生活」的出現才令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森林浴不是一般的行山活動,亦不是讓你知道各種花草名字的導賞團,而是提醒大家回歸基本,打開本已屬於自己的感官功能,感受當下環境並沉浸其中,在日常生活之中放慢腳步。」

中心項目經理鄭頌賢Joanne。

中心推出的森林浴體驗,除了會在中心內進行,亦會走進附近的碧珊徑或龍虎小澗,整個流程、活動時間、路線,甚至是所發出的「邀請」都會因應環境而轉變,但最終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想啟發人們重新運用及放大知覺與自然交流。「森林浴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並非體驗過後就會病痛及煩惱全消,參加活動只是一個引子,讓大家知道與大自然接觸的方法。」Joanne補充,並非周圍滿佈參天巨樹才算得上是「森林浴」,其實只要大家有意識地抽出時間,簡單如觀察雲朵流動、感受太陽溫度、自己的呼吸節奏等,即使是置身城市空間亦可以拉近與自然的距離。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作為與自然連結的橋樑,Joanne希望中心可以做到全面的自然教育。「城內的人可以在這裡按個人喜好,各自找到與大自然連接的切入點,在接觸大自然後更有同理心,提高對保護自然的意識。」自然生態存在無限可能,認識自然的方法當然亦不只一種。好奇心重的,可以參加中心設計的8條港島郊野及市區路線的生態導賞團;想以大自然為創作靈感的,可以參加種植、紮染、木工等藝術工作坊;中心亦提倡「Nature to Door」,透過外展生態講座將大自然帶到小朋友的班房,深入淺出講解有關生態保育及永續生活的知識,從不同層面出發建立一個可以與自然共融的社區。

鳴謝: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提供部分相片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地址:
香港半山旭龢道50號(近大學道入口)
電話:2975 9031
網址:www.lungfushan.hku.hk
Facebook: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Lung Fu Sh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
開放時間:
週二、四至日 上午10:30至下午5:30
週三     上午10:30至下午2:30

Text: Chelsea
Photo: Henry

CentaLife Issue 32:Season 1 / 2022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2_1Q_32/mobile/index.html#p=20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