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藥之鄉 佛山嶺南天地
廣東佛山,是許多香港名人的故鄉。按出生時序計,武術家有黃飛鴻、葉問、李小龍;商人有余仁生創辦人余東旋、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恒基兆業創辦人李兆基等。無獨有偶,除了黃飛鴻,他們大多數成名於外,見證了佛山的地靈人傑,更是名符其實的人才輸出重鎮。走訪佛山祖廟東華里的「嶺南天地」,除了欣賞活化後的嶺南建築,也能找到不少舊人的足跡,更能發掘許多佛山與香港千絲萬縷的關係。
「嶺南天地」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前身名為「東華里」,是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嶺南古建築群,並在2001年被國家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追本溯源,「東華里」最早被稱為「楊伍街」,皆因清初時期,區內主要聚居 了楊氏及伍氏族人。後來,兩族逐漸衰落,房產陸續變賣給他姓人,乾隆年間便改稱為「東華里」。嘉慶道光年間,四川總督駱秉章舉家遷入,對區內進行修葺,甚至在街口建起閘門樓,鑲嵌了「東華里」的石刻街額。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戴鴻慈之弟戴鴻惠也購入區內宅第。清末時,華商「廣茂泰」洋行的創辦人招雨田衣錦還鄉,購入區內中段的宅第,進一步維修改造。「東華里」在整個清朝,都是高官權貴的集中地。不說不知,招雨田雖為佛山人,但14歲時已往香港謀生,他是香港「南北行公所」的倡辦人之一,並成為香港第一個華人行業組織的首屆主席,也曾任三屆「東華三院」的主席,和「東華」二字有極深的淵源。
2007年,香港瑞安房地產成功投得東華里地段的土地開發權及國有土地使用權,並於2008年正式開展活化工程。這是瑞安集團繼「上海新天地」石庫門建築群後,另一大型綜合發展項目。整個項目的淨用地面積約52公頃,除了活化清末民初的嶺南民居外,還有住宅、商廈、酒店、餐飲、零售、文化 等多功能設施。項目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了22座歷史建築,重現典型的嶺南民居,鑊耳牆、青磚屋、雕花屋簷、石板路、蜿蜒街巷,處處顯現古樸沉穩的韻味。現時,舊城區已成為集文化、旅遊、零售、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區,並改名為「嶺南天地」。
遊走「嶺南天地」,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嶺南舊建築群。有別於北方的建築,這裡的房屋,牆身大多以青磚為主,密度較高,又有吸水透氣的功能,尤其適合悶熱又潮濕的嶺南天氣,夏天特別涼爽。至於屋兩旁的鑊耳牆,從側面看,活像一個「凸」字,據說是象徵明朝官帽的兩耳,有「獨佔鰲頭」的意思,只限有功名的家庭才能採用。由於鑊耳屋造工複雜,耗資不菲,因此戶主大多非富則貴。現時,這些嶺南舊居大 多不再是住宅用途,活化後或變了餐廳、酒吧、咖啡店,或成為陶藝店、文藝雜貨舖、手工藝工作坊等。在大街小巷裡 走走逛逛,大可消磨一整天。
佛山是「武術之鄉」,梁贊、黃飛鴻、葉問、李小龍,個個赫赫有名,如雷貫耳。咏春拳、鐵線拳、螳螂拳、梅花樁、少林南拳,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刻劃出中華武術的半璧江 山。參觀祖廟博物館內的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以至商業 街的咏春堂,不期然熱血沸騰,耳邊彷彿響起「男兒當自強」的鼓樂鏗鏘,以及武者拳腳的霍霍風聲。
黃飛鴻紀念館建於2000年,是一座仿清朝的青磚鑊耳屋,兩層兩進深三開間,佔地五千多平方米,內設陳列館、影視廳、演武廳、演武天井、寶芝林藥店等。雖是仿清建築,但館內的 許多建築構件,包括樑架、柱礎、磚雕、檐板、屏風、門窗等,均採用徵集得來的舊料,無論外觀形態和內涵,都與東華里的古建築互相呼應,新舊融合得天衣無縫,絲毫沒有突兀之感。
佛山武者多兼任醫師,梁贊有贊生堂(跌打館),黃飛鴻有寶芝林,加上許多醫藥品牌皆源出佛山,儼然就是「成藥之鄉」。「嶺南天地」裡,可找到李眾勝堂的祖舖,即創制保濟丸的老牌藥號,還有創於清咸豐十年的黃祥華如意油祖舖,另 有余仁生博物館。雖說余仁生創於南洋,但當年的藥品卻出自佛山,2012年余仁生在現址設立博物館,可說是另一種衣錦還鄉了,回應了創辦人余東旋名字意含凱旋東回的先祖祈盼。
百多年過去了,四季幾許輪迴更替,這些曾吒叱風雲的武術巨擘及商界巨賈,他們積澱在歷史長河裡的經典依然熠熠生輝。走一趟佛山的「嶺南天地」,仿如讀了好幾本歷史書。
Text: Trace Photo: Ivan
Centaline Club Quarterly Issue 19:Season 4 / 2018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18_4Q_19/mobile/index.html#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