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居 饒宗頤文化館
想逃離喧囂的都市生活,找個寧靜的地方,聽風看雲讀詩寫畫,你認為距離最近的會是什麼地方?台北陽明山?離島大嶼山?何需捨近求遠,在九龍荔枝角山,美孚新村附近,就有這樣的一個地方:「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是國學大師,精通夏商以至明清的各種藝術文化及學術研究,這個以他命名的文化館,自然不是平常的建築物。該館具豐富的歷史底蘊,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入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經歷幾許風雨和變遷。整個建築群分為上、中、下三區,總面積約32,000平方米。位於下區有三座紅磚黛瓦的中式建築,它們建於1900年左右,是當年華工遠赴南非挖礦前,在香港暫時居住的「屯舍」。當年,出洋的華工大多來自華中及華北地區的窮鄉僻壤,許多本是農民或漁民,被半騙半哄販運到外地做苦力,俗稱「賣豬仔」,屯舍因此被俗稱為「豬仔館」。及後英國政府禁止招騁華工,屯舍因而被荒廢。
屯舍被廢置後,英國政府購入,一度成為疫症隔離站,用來隔離霍亂病患者,及後也曾成為英軍駐紮的「荔枝角軍營」。1924年,因域多利監獄有人滿之患,已停用的荔枝角軍營被改建成「荔枝角拘留營」,並於1931年加建中區和上區,成為香港首個低設防女子監獄,直至1937年赤柱監獄落成才完成歷史任務。
1938年,天花肆虐,香港成為疫埠,已關閉的荔枝角監獄被修建為「荔枝角傳染病院」,並於1948年改名為「荔枝角醫院」,曾專門負責隔離天花、白喉、霍亂等疫病病患者。1974年,因應喜靈洲的麻瘋病醫院關閉,餘下的病人被送到荔枝角醫院繼續療養。隨着麻瘋病人日漸減少,荔枝角醫院再度更改用途,成為供精神病患者療養的醫院,2000年初,再度轉營為長期護老院,並由醫院管理局管理,改名為「荔康居」。2004年,荔康居遷址到明愛新建的荔景社會服務中 心,原址再度荒廢。及後,該址參與發展局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經非牟利慈善機構「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負責修復、保育活化及營運,2012年華麗變身成為「饒宗頤文化館」,成為推廣文化及教育活動的地標性文化平台。該館更在香港建築師學會2014年年獎中奪得主題建築獎──文化建築。
饒館依山而建,整個建築群隱身於山林之中,清幽之中另有一番靜美。徐徐漫步館內,聽風過樹葉的沙沙聲,看葉縫漏進的陽光,一呼一吸都特別愜意。館中的千株樹木,品種繁多,包括宮粉羊蹄甲、雞蛋花、細葉榕等,更有果樹如楊桃、柚子、芒果等,祇要細心觀賞,總有新發現新驚喜。饒館的下區設藝術館、保育館,保留原建築的紅磚牆及中式雙層瓦頂,顯得古樸雅致。中區的六座建築物設演藝廳、展覽館、文化講堂、會議室、活動室、禮品閣及餐廳,部分場地及設施開放給外界租用,可用作會議室及舉辦不同的藝文活動。上區被規劃為文化旅館:翠雅山房。5座雙層樓房分別以「琴」「棋」「詩」「書」「畫」命名,提供共89間客房,包括5間套房,以中式古典為設計,令旅客帶來與別不同的住宿體驗。
遊覽饒館,可由美孚地鐵站上行人天橋,沿指示牌步行約8分鐘直達,也有免費穿梭巴士循環來回饒館及尖沙咀,途經荔枝角及美孚地鐵站。除星期一休館外,每日下午四點都有導賞團,透過導賞員的介紹,深入了解饒館的歷史及文化蘊藏。
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期間,饒館都會舉辦「潮蒲饒館」活動,透過手作市集、民間工藝工作坊,以及音樂舞蹈表演,讓參與的市民大眾成為潮人一族,感受香港本土特色的文藝新體驗。10月份,該館以「老香港」為主題,帶大家懷緬昔日舊香港的舊事舊物舊地舊情,不滿足於祇是眼看的,還想手動的,還可以參加麵塑公仔工作坊,以及珠子刺繡工作坊;11月份及12月份則分別有「動漫」及「綠色聖誕」的主題活動。
地址:香港九龍青山道800號
網頁:www.jtia.hk
戶外園區:星期一至日8:00 a.m.–10:00p.m.
下區藝術館及保育館:星期二至日10:00a.m.–6:00p.m.
(逢星期一休館)
中區展覽館:星期一至日 10:00a.m.–6:00p.m
Text: Trace
Photo: Felix (partly from Jao Tsung-I Academy)
Centaline Club Quarterly Issue 11:Season 4 / 2016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16_4Q_11/mobile/index.html#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