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同享高質的相處時光
選擇了家庭,便一定要放棄事業?選擇了事業,便一定要放棄家庭?相信這是令不少爸爸媽媽為之糾結的抉擇。究竟是否有方法可以達至整體的平衡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在眾人眼中,我是一個事業型女性: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一星期工作六天。而我的工作時間又剛和女兒的作息時間不配合,晚上下班回到家的時候,女兒已經入睡;早上女兒起床吃早餐時,我卻仍未睡醒。有些時候,可以連續兩天都不能和女兒交談,只靠字條溝通。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想法:家庭生活不應該以「量」去作為準則,而應以「質」去衡量。說得簡單一點,家庭生活不應以時間長短作為依歸,而應以質量為準。舉一個簡單例子,要是你用一整天去「陪伴」子女,但大部分時間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電視播放的卡通片上,而你自己又集中精神去看手機。那麼時間是用了,卻只能得到身體上的「陪伴」,而不是精神上的「陪伴」,因為活動的伴隨者可不是大家,而是電視和手機。
另一個例子,如果你只有半天能夠用在子女身上,但這半天都是做一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的活動,例如一起到公園去玩捉迷藏,一起下棋,甚至乎簡單如互相分享一下這個星期做了什麼,有什麼感想。相比起各自看電視和玩手機那一種方式的「陪伴」,一起互動的時光來得高「質」得多了。
所以雖然我工作非常繁忙,但我依然可當一個好媽媽。我的兩個女兒,一個正在讀小學,另一個讀幼稚園。每個星期天或假期,我都會盡量不去想公事,而和她們一起玩小遊戲、聊天、講故事。和女兒一起的這些時候,我都會放下我的手機、關掉電視,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互動之上,一起談笑、互相溝通。家裏的玩具例如棋子、竹籤等,不少都是以家人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作為依歸的,玩具只是一個媒介。總之活動的主角就是一家人的「人」,而不是其他東西。所以即使我在平日不能夠花太多時間在女兒身上,大家的感情卻維繫得很好。
另一方面,雖然日常我和女兒多數只以簡單字條溝通,但她們卻會逐字逐句的閱讀那字數不多的字條;而我也會細看她們每天所畫的圖畫,所砌的積木形狀,去了解她們的內心世界,看着她們成長。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時間又長又高質的陪伴當然更加好,但香港是一個競爭力非常高的社會,哪會容許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準時下班,甚至乎每家都有一個全職爸爸或者全職媽媽呢?在事業與家庭生活之間,達致一個整體平衡並不是不可能,技巧卻是如何善用有限的時間去獲取最高「質」的家庭相處時光。
CentaLife Issue 26:Season 3 / 2020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0_3Q_26/mobile/index.html#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