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國粹瑰寶 見證文化光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大家慶賀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的同時,或會思索香港今昔的遞變和願景,設計糅合中西建築特色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昂然屹立於西九文化區的維港海濱,成為了本土獨特的文藝地標之一,亦揭示香港除了享有引以為傲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美譽,還有邁向構建「中外文化之都」的目標進發。香港故宮任重道遠,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項目,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研究和欣賞,實踐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里程碑。
20年來,西九文化區歷經多屆特首推進策劃,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沿着維多利亞港而建,這個綜合文化藝術區包括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綠油油的藝術公園、擁有室內和室外表演場地的自由空間,以及蘊含傳統特色的現代化戲曲中心。至今隨着佔地13,000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於今年7月初開放,西九文化區的建設基本上成功作為了香港長遠發展中外文化藝術所需的基礎設施。
2017年6月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特區慶賀成立20周年時訪港,行程匆匆也前往西九文化區考察,並見證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故宮博物院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充分顯示對於香港作為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視和支持。而當局亦不負所望,結集各方努力,香港故宮如期在5年內建成,讓大家從中體會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風采。
香港故宮的開幕標誌着西九文化區發展的重要里程,鞏固西九文化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區內文化藝術樞紐和國際文化交流平台的地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指出:「博物館的策展手法以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並增強文化創造力和跨領域的合作。香港故宮能順利開幕全賴各界的支持及慷慨捐贈。」
馮程淑儀期望香港故宮和全球頂尖的博物館一樣,一方面透過不同的收入來源建立可持續的營運模式,同時實現其使命和照顧社會不同階層的需要。「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於開幕首年,公眾可網上預約逢星期三免費入場,同時歡迎任何人士贊助門票予弱勢社群,讓每位香港市民都有機會到訪香港故宮,認識中華文化、歷史和藝術。」
香港故宮設有「香港故宮之友」全年會籍計劃,邀請公眾成為香港故宮一分子,可享全年免費參觀專題展覽及特別展覽、會員專用通道、購物折扣優惠和專屬參觀時段等,又能支持博物館的工作與未來發展,攜手保育和弘揚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同時,館方已預留約15萬張標準門票(或開幕首年門票總數的10%),讓多家企業和機構贊助派送予弱勢社群,據知館方現時已獲承諾約有10萬張贊助門票。
香港故宮項目由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撥捐35億港元興建,於2019年3月動工,並於2021年12月竣工。博物館大樓坐落於西九文化區的西端海旁,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大樓樓面面積約30,000平方米,樓高七層,九個展廳總面積約7,800平方米。博物館的外觀設計擷取了中國古代藝術文物造型的精髓,以紫禁城建築的主色調作為基調,以米金色為主,配以深紅及冷灰為點綴;設計團隊於地面、二樓及四樓分別設計了三個面向不同方位的中庭空間,參照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佈局,層層遞進貫穿整座大樓,引領訪客向上層參觀。三個中庭與戶外空間相連,讓觀眾在欣賞文物展品之餘,亦可飽覽西九文化區、香港島的天際線以至大嶼山的亮麗景緻。
來港展出的故宮博物院珍藏,不論文物數量或珍貴程度皆是史無前例,名作雲集,是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914件展品從故宮超過186萬件藏品中精選出來,可謂千裏挑一。其中166件更是一級文物,屬「國寶」級別,佔所借展品總數18%,而絕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的。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表示對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非常感謝。他透露,香港故宮展出的故宮藏品時間跨越五千年,涵蓋各大門類,包括繪畫、法書、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琺琅、玉器、漆器、玻璃、璽印、織繡、首飾、雕塑、圖書典籍、古代建築等。每件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展品中的外國文物,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通融。另外,香港故宮亦與其他文化機構借出100多件展品,當中特別展覽會展出由巴黎羅浮宮借出的13件珍貴藏品,它們與故宮珍寶交相輝映,充分體現中西藝術互鑑。
香港故宮九個展廳中,五個展廳(展廳1至展廳5)的專題展覽旨在介紹故宮博物院的歷史與文化,其中展廳2「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佔地最大,會展出來港故宮文物中的三分一展品,內容會重組乾隆皇帝由清晨4時起床後,梳洗穿衣、讀書、辦公等生活細節。另外有兩個展廳(展廳6及展廳7)分別展示香港的中國藝術收藏史以及由六位香港藝術家創作並詮釋故宮文化的多媒體藝術。最後兩個展廳(展廳8及展廳9)為特別展覽,會舉辦由香港故宮策劃或與故宮博物院及其他海外與內地重要文化機構合辦的大型展覽。吳博士強調珍品將輪換展出,展期最短一個月。「特別展覽之一『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匯聚了35件遠至唐宋時期的書畫經典名作,是近15年來故宮所藏古代書畫瑰寶最大規模的一次出境展覽,會分三期展出,全部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很多屬於傳世孤本,而有些作品已逾千年受光線、濕度影響,一般展出時間只有一個月便需要運回故宮收藏保護。另一特別展覽在展廳9舉行為馬文化藝術展覽,這展覽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以馬為主題、集合中西文物互鑑的展覽,展覽為期六個月。」
故宮借出的展品是如此珍貴,難得一見,相信會吸引海外及內地遊客來港觀賞,近水樓台的香港市民當然要把握機會,爭取欣賞香港故宮在不同時期展出的不同文物,感受中華文化藝術的超脫奧妙。
香港故宮着重教育及公眾參與,早前與教育局合作編寫了《細說文物-中國歷史教學資源冊》,推動中學中史科透過文物學習歷史。資源冊設有四個單元,以故宮文物向學生介紹清朝康雍乾盛世,期望有助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透過香港賽馬會的捐助,由明年開始至2031年間將進行推廣中華文化與藝術的項目,包括策劃大型展覽,與本地藝術家合作推出實驗性質的創新展覽,為本地博物館策展、設計、教育和文創產業等領域培育人才。以及每年推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結合藝術和科技的教育項目,並讓學生及公眾以創新、互動的方式學習中華文化。香港故宮將會與各範疇的專家及夥伴機構合作,聯手策劃多方面的項目。
設施方面,博物館地下低層已設計為佔地1,600平方米的「故宮學堂」,是香港博物館中最大的專用學習場地。設有可容納400名觀眾的「香港賽馬會演講廳」和三間活動室包括崇文館、弘文館和學習資源中心。
印(右):玉;盒(左):銀鍍金
方形寶璽,紐的形狀為象徵帝王的龍。
國家一級文物
絹本設色軸
緞繡
金 國家一級文物
在除夕、元旦清宮舉行家宴、宗親宴時,皇帝會使用金鏨花雲龍紋執壺。冬季飲熱酒,喜用金器,夏季則偏向使用帶有清涼感的酒器,如玉杯或水晶杯。
國家一級文物
北宋汝窯以其僅供宮廷使用的天青色瓷名重於世,但只燒造了約20年,傳世汝窯瓷至南宋時已經非常罕有。
白瓷 國家一級文物
此枕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所燒造,同類例子傳世品極為罕見。甚受清代乾隆帝喜愛。
明嘉靖(1522 – 1566年)
瓷 國家一級文物
白玉 國家一級文物
山子為文房常見的陳設品,此山子底部鐫有乾隆的款識及題詩各一,可知原玉本為和闐所貢,中間的部分被挖出以製碗。
綢平金繡 國家一級文物
設計結合中西元素,外型向西方借鑑而壺身各圖是中國傳統工筆風格,把手加上金星玻璃珠襯托,美觀又防滑,小油罐可供燃料點燃加熱。
題詞:杜本(活躍於十四世紀)
元(1345年)
銀 國家一級文物
「槎」即木筏。據西晉張華《博物志》所記,曾有人乘槎出海,最後上達銀河,與牛郎織女相遇。以傳說中的槎為器型,製作飲具。
黃花梨、鐵力木、大理石、黃銅
布面油畫
張守智(1932 – 2020年)設計
1993 紫砂
北宋,十一至十二世紀 紙本墨筆冊頁
國家一級文物
內容描述主人公於黃梅雨後登樓,欣賞池荷盛放的景色。
北宋,十一至十二世紀 國家一級文物
作品不書賦文,以連續的構圖描繪了曹植與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多幕情景。
南宋 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中期
絹本設色冊頁
體現宋代宮廷工筆花卉畫風格的代表作,籃中花卉俯仰多姿,層次豐富。
絹本水墨設色立軸 國家一級文物
馬名「獅子玉」,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進獻的貢品,由耶穌會教士畫家郎世寧繪製。
紙本設色冊頁;絹本設色
薩珊王朝,四世紀
銀鎏金 (羅浮宮博物館)
香港故宮令人讚歎的地方可不少,大家不要走漏眼啊!觀賞故宮博物院罕有外借的珍寶文物固然是重中之重,也有許多中外文物瑰寶非常值得欣賞,加上每件文物旁邊都有詳列名稱及出處,讓人增加觀賞趣味。但不要忽略會場的展版,因為都經過了細心設計和記載,例如有闡釋古人生活的工藝,從中知道他們都與現代人一樣不斷追求質素,而且所採用的原料更是多樣化,就如展廳6的牆上圖文並茂地鋪滿了工匠製作各類工藝品的過程,充分體現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
還有展廳4內有如和你玩遊戲般,讓大家分辨歷代帝后肖像的轉變,另亦播放工作人員保護文物過程的影片;而部分展廳更加入多媒體互動藝術裝置,如展廳2內由浸大教授邵志飛設計的《夢境》,觀眾可以躺着仰望清代宮廷相關書畫的投影,如潛入乾隆皇帝的夢境之中。而展廳9就以數碼技術投射飛馬在不同投影幕間穿梭,有將過去與現代連結的意味。大家記得停下腳步閱讀和細看,定會有所增益!
• 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Text: Wendy
Photo: Henry, Courtesy HKPM
CentaLife Issue 34:Season 3/ 2022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2_3Q_34/mobile/index.html#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