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舞火龍非遺文化
大坑火龍文化館凝聚鄉土情
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傳統中華文化早已根深柢固,而本地習俗及鄉土特色更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正如每逢中秋,我們都會聯想到大坑舞火龍的節慶活動。今年中秋節礙於疫情,已連續第三年取消舞火龍表演,不過大家不用過於失望,因為在一群大坑街坊及有心人的努力下,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大坑火龍文化館」已於10月初開放,公眾可以透過參觀及參與其舉辦的活動,了解更多舞火龍的意義及客家文化。這是全港首個擁有自身展館的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不單是大坑地區的傳統習俗,更承載着香港人的團結精神。
大坑舞火龍跟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以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四項傳統活動,均於2011年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擔任大坑舞火龍總指揮的陳德輝(輝哥)亦於翌年榮獲為國家非遺項目的香港首位火龍傳承人,而他於大坑坊眾福利會(下稱坊眾會)歷年都擔任統籌舞火龍活動。輝哥更立志將這珍貴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也對籌辦大坑火龍文化館付出不少努力。
位於大坑書館街12號的大坑火龍文化館(下稱火龍館)原址為「孔聖義學」,附近聚居了客家居民,也是大坑舞火龍的重心地帶,順理成章作為傳承火龍文化的選點。這幢三級歷史建築是晚清時由區內居民捐助而成的,後來日治時期受到破壞,幸得當年時任大坑坊眾福利會理事長李惠堂發起重建,大坑居民、富商胡文虎及其子胡好的踴躍捐助,令義學於1949年得以重建。輝哥侃侃說道:「以前村民無書讀,對義學有份深厚感情,我們以坊眾會名義申請承造該活化項目,改建為火龍館以推廣舞火龍文化,當時我準備了文件前往地政署申請……」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坊眾會於2015年6月獲批建館。
大坑原是一條客家村落,相傳在1880年中秋前夕,颱風吹襲大坑村後,有大蟒蛇入村吞噬家畜,村民合力打死蟒蛇後,翌日村裡就發生瘟疫,有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指點村民紮作一條火龍,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並燃燒爆竹以驅走瘟疫,後來果真奏效,自此每年中秋,村民就承襲舉行為期三晚的舞火龍巡遊,保護全村平安,至今已有超過140年歷史了。
年過七旬的陳德輝(左圖)是客家人,生於大坑,自小就接觸火龍表演,六、七歲開始舞雲燈,十五歲舞龍心(即龍身),十七歲起已負責高難度的龍尾、龍珠及龍頭部分,同時他亦跟隨長輩學習舞龍儀式,前輩們十分欣賞其對舞火龍的熱忱及投入,於是將舞火龍總指揮及第四代傳人的重任交給輝哥。輝哥參與了舞火龍大半世紀,對所有事務都瞭如指掌,親力親為。
一場舞火龍表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每年端午後,坊眾會的統籌組就會開始著手準備,張羅物資,包括紗燈組的小童斜襟衫、頭飾及繡花鞋、頭牌二牌的橫額製作、需於東莞訂購的紮龍材料如藤枝、珍珠草等,對材料品質有要求,才可製作出生龍活現的火龍,每年中秋三晚的表演就要花費十多萬元。甫入坊眾會專訪時,就聞到陣陣珍珠草的香氣,而輝哥正在指導義工紮作火龍頭。當日輝哥獲政府通知因為疫情,今年的舞火龍活動取消,他感到很可惜,因為火龍身及龍尾已紥作好了,大部分籌備工作也準備就緒,不過他仍會繼續完成紥作龍頭部分,按傳統於農曆八月十四當晚在大坑蓮花宮為新紥作的火龍進行開光拜神儀式,為港人及地區居民祈福消災。
陳德輝自豪地表示,作為首位由香港政府獨立申遺項目的傳承人,不僅要懂得「舞」,更要「教人舞」,坊眾會舉辦的火龍製作工作坊與講座,很受中小學及公眾歡迎,亦有不少團體邀請舉辦有關活動及演出,輝哥熱衷地展示編得密密麻麻的活動表,對於大眾對舞火龍感興趣非常高興。「以前的大坑舞火龍,只限大坑客家人參與,隨着社區重建發展,舊居民遷離,亦放寬讓非大坑村民參加。而現時無論已遷到他區、甚至移居到外國的大坑居民,又或對火龍文化有興趣的外籍人士,到時到候也會回來參與舞火龍活動。另外,舞火龍原來『全男班』的傳統,後來也破例讓女性加入音樂組及紗燈組,希望大家將傳統文化攜手傳承下去。」
火龍由重48公斤的龍頭、31節龍身及活動龍尾組成,全長220英尺。龍頭以粗藤屈成井字型骨架,將修剪得較短且薄的珍珠草紮在支架上,以竹篾屈曲成龍的上顎、鼻及龍鬚。龍身的脊骨則是一根粗2厘米、長67米由麻繩製成的繩纜,再綁上較長的珍珠草,最後一節連接具活動接口的龍尾,讓舞動時更加靈巧。全條龍體的下方接駁竹枝,供舞火龍成員揮動。而表演時用作引領火龍的兩顆「龍珠」,是用新鮮柚子及一枝1米多長的竹組成,竹枝頂部貫穿柚子,再以鐵釘打進竹桿,並以鐵線縱橫紥緊「龍珠」。柚子要皮厚乾水才可讓香枝插穩。而挑選香枝亦十分講究,香枝末端要預先削尖,香粉緊實才可延長燒燃時間。
農曆八月十四迎月當日,總指揮陳德輝會在蓮花宮以客家話主持拜神開光儀式,手持寶帛在火龍前參拜後,健兒們再上香祈福,大坑坊眾福利會主席及嘉賓會為火龍點睛。正式開始時,舞龍健兒會將香枝點燃,插在龍上,聯同紗燈組及音樂組共300多人一同演出,由地方官員在安庶庇街主持「起龍」儀式後,舞龍表演正式開始,巡遊路線包括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巡遊完畢後,火龍會前往浣紗街表演。由於香枝大概45分鐘內就會燒盡,而香枝插滿整條龍體需時約20分鐘,健兒們要與時間競賽,香枝熄滅前,會換上新一批香枝,繼續下一節表演,用過的香枝會送給觀賞民眾,以表祝福。到追月晚上完成三場演出後,會於銅鑼灣避風塘送火龍歸天,隨後就會搬回岸上棄置,避免污染海水。
大坑火龍文化館正是延續火龍文化的渠道,將地區文化推廣開去。建築物本身的歷史背景,已可體會大坑人的熱心互助、團結精神,而火龍館的理事會由一群志同道合、同樣重視客家及舞火龍文化的人士組成,大家群策群力,與當初興建、重建義學的精神不謀而合。火龍館樓高三層,總樓面面積約338平方米,佔地面積約131平方米,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說在開展活化工程時,都希望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達至保育效果。「項目重點保留了地下的木地板,還有三個刻有捐贈籌建義學的名單紀念牌匾,鐵窗花,木門及唐樓樓梯。外牆的雨水管、水落斗及鐵製欄杆等。」
羅詠詩表示細小的空間要做到讓參觀者感到多樣化非常困難,例如因舊有唐樓樓梯未符合防火條例,亦要按規定加設常規樓梯,同時另設電梯及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士,都令室內可用空間更有限。「為了豐富觀賞內容,在地下大堂展廳,加入AR (擴增實境)及VR (虛擬實境)的元素,配合弧形的投射屏幕,播放展館活化過程、介紹舞火龍的起源和紥作技巧,以及舞火龍活動的情景片段,藉以讓參觀者感受舞火龍的震撼及活動的氣勢,感覺如置身其中。」訪客可透過科技接觸展品,認識舞火龍及大坑歷史文化。
羅詠詩續說:「一樓為社企餐廳,加入客家飲食文化元素,提供梅菜扣肉、客家咸雞、砵仔蒸飯等傳統菜式。二樓空間作為工作坊及多用途室,以延續孔聖義學的教學精神,舉辦有關藝術文化課程,如國學、三字經、書法、刺繡、沉香、茶道和茶粿班等。」。
火龍館以推廣火龍非遺文化為目的,免費開放,不設入場費。羅詠詩指出,大坑坊眾福利會是大坑居民合營的小機構,在活化工程上已耗資4,600多萬元,與其他負責保育項目的大型慈善團體相比,資金和人手都不足。「為達到收支平衡,我們希望透過營運社企餐廳帶來的收入、不定期舉辦收費工作坊如客家茶粿班等,以及地下展區售賣街坊義務創製的紀念品,以開拓收入來源。」
羅詠詩透露,隨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成立,希望舉辦導賞團,以火龍館與附近歷史建築如聖保祿學校及蓮花宮等,串連成獨特的旅遊路線,令整個地區的活力及吸引力提升,發揮凝聚社區的功能。另外亦計劃與其他非遺項目合作舉辦活動,為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獻一分力。
事實上,大坑舞火龍表演,大家只有在每年中秋節期間才欣賞得到,而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成立,能長期向公眾展示及推廣這項非遺民間藝術,令大家加深對舞火龍傳統習俗的認識之餘,也可作為親子教育的好去處,達到代代傳承的目的。大家不妨參與其舉辦的活動及到餐廳用膳,支持火龍館的長遠發展吧!
大坑火龍文化館活化歷程
2013年12月 發展局宣布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並將上址納入計劃之中
2015年6月 大坑坊眾福利會獲批將上址活化為 「大坑火龍文化館」
2016年 進行顧問招標,展開設計策劃的工作
2019年初 進行承建商招標,11月展開整個保育活化工程
2022年 6月11日大坑火龍文化館舉行開幕禮,10月5日展館正式開放
香港銅鑼灣大坑書館街十二號
開放時間:上午10 時至下午 6 時 (星期一及特別公眾假期休館)
公眾導賞團時段:平日-下午3時 ;假日-下午1時 (暫時只提供廣東話導賞)
預約導賞服務查詢:3513 7772 ( firedragon.org.hk)
地址:大坑火龍文化館 1/F 銅鑼灣大坑書館街12號(正門入口位於第一巷)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10時(逢星期日休息)
訂座電話:9570 5978
*如自駕到訪,可到天后港鐵站上蓋停車場泊車,步行約5分鐘可達,大坑附近亦有入錶停車位。
Text: Wendy, Wing
Photo: Henry
CentaLife Issue 35:Season 4/ 2022
揭頁版:http://www.centalineclub.com/newsletter/2022_4Q_35/mobile/index.html#p=16